在当前的环保高压态势下,工业废气能否稳定达标排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不少企业在废气治理路线选择与设施运营上依然存在多种误区,导致重复投资、运行成本高昂甚至验收失败。本文将梳理常见的废气处理误区,并给出切实可行的避坑建议。
工艺选择是废气治理成功与否的基石。常见的误区包括盲目追求过低投资成本而忽略了技术方案的匹配性,最终往往得不偿失。
典型问题一:选择了非高效工艺处理高浓度废气。 部分企业为了节省初期投入,为高浓度有机废气选用了活性炭固定床或沸石固定床等吸附浓缩工艺。实践表明,这些吸附材料其吸附容量通常较小,面对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气时很容易快速吸附饱和,若无法做到及时、均匀地脱附,处理效率便会急剧下降,难以满足去除效率不低于80%的硬性要求。有实测案例显示,采用沸石固定床+催化燃烧工艺处理凹版印刷废气,仅半小时后去除效率就降为0。
典型问题二:瞒报原辅材料种类或用量。 有些企业在提供基础数据时,未能如实告知原辅材料的真实种类和使用量,这会导致第三方工程单位对废气产生浓度估算出现严重偏差。例如,实际产生的是中高浓度废气,却错误地选用了适用于中低浓度废气的沸石转轮+RCO(催化燃烧)工艺,其结果就是废气焚烧热解不彻底,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瞒报了含卤素原辅材料(如二氯甲烷)的使用,废气在焚烧后会产生强酸性物质,造成催化剂中毒和治理设施的快速腐蚀。
典型问题三:对自身生产规律认识不清。 部分企业生产并不连续,或者产生的废气浓度本就不高,却在没有浓缩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选用了RTO(蓄热式焚烧)工艺。由于废气浓度远未达到RTO自持燃烧的门槛(通常约2000mg/m³),设备运行需要依赖大量天然气助燃,这会导致能耗过高,运行费用成倍增加,给企业带带来持续的经济压力。
一个好的治理工艺理念,如果遇到糟糕的设计与施工,最终效果也会归零。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VOCs高效治理设施对设备本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市场上部分无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的第三方工程治理单位,为了恶意低价获得合同,会在设计和施工环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可能导致治理设施存在先天缺陷,比如:
关键参数不达标: 治理设施的脱附温度或催化燃烧温度过低,无法满足脱附的基本条件,或者难以实现VOCs的热解氧化效果。有案例表明,沸石转轮因脱附温度仅124℃(规范要求180-220℃)而完全失效,去除效率为0。
工程施工粗糙: 设备密闭性不佳,存在废气泄露的隐患;或者将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废气盲目混入同一系统处理,导致治理设施风量设计过大,设备规模不当增大,既提高了建设成本,也影响了整体的治理效果。
不少企业将废气治理简单地视为一台或多台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却严重忽略了前期的整体设计和通盘考虑。这种观念是需要彻底扭转的。
VOCs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废气现场工况的温度、流量、压力变化,以及对技术工艺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解决所有场景下的VOCs问题。不同的行业,甚至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工序,由于风量不同、浓度不同,所需要的的技术路线也常常不一样。因此,必须摒弃“一刀切”的设备采购思维,转向“一企一策”、“一源一策”的精准治理与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常见的误区,北京嵩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嵩安企业环保管家)结合自身在工业粉尘治理、有机废气治理等领域积累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以下几点核心建议:
精准分析,科学选型: 务必如实、详尽地提供原辅材料信息和生产工艺特点,以便进行精准的废气源强及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废气浓度、成分、风量以及生产连续性等特点,选择真正适合且高效的处理工艺组合。例如,高浓度废气宜采用沸石转轮浓缩+RTO焚烧的工艺路线,而中低浓度废气可考虑沸石转轮+CO催化燃烧等组合技术。
严格甄选,考察口碑: 委托第三方治理单位时,不能仅仅比较报价,更要重点考察其技术实力、行业经验、成功案例与市场口碑。优先选择那些有资质、有实践经验、有成功案例且诚信记录良好的单位。
重视全局,规范细节: 从废气收集环节开始就要严格要求,确保集气效率。同时,要规范设置废气排放口和采样平台,确保符合《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等规定,避免因排污口设置不规范而影响监测结果甚至导致验收失败。
总而言之,废气治理是一项专业且系统的工作,企业唯有跳出常见误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治理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从而实现绿色与可持续的发展。